需求催化叠加国产替代,医疗器械行业迎发展良机

admin1年前研报862

导读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随着经济发展、国产高性价比产品的持续推出与相关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受益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增长可期。

医疗器械行业正位于黄金发展期。

  • 新技术方兴未艾,催生市场需求:当下全球范围内众多细分领域的创新医疗技术仍不断涌现,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企业也有望凭借新技术脱颖而出;

  • 国产替代为医疗器械未来增长提供红利,国际化前景可期:在基础科学大步向前、人才梯队日渐成熟、配套产业链集群日臻完善、医工合作日益密切的当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 集采加速国产替代,国产龙头有望实现强者恒强:国产化率稳步提升下,集采有望进一步加速高性价比国产产品市占率的提升,产业供给侧将迎来新一轮调整,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 当前医疗器械板块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板块估值压制因素有望陆续出清,整体性价比较高。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H30217.CSI)发布于2013年7月15日,反映中证全指样本股中的医疗器械行业相关公司整体表现。

  • 指数表现:长期收益表现优于主流宽基和医药行业整体;

  • 指数流动性:流动性充裕,可容纳较大规模资金;

  • 市值分布:以中小盘为主;

  • 行业分布:综合反映医疗器械板块整体变化情况;

  • 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具备投资性价比;

  • 指数成分股:聚焦板块内优质标的,集中度高;

  • 指数特征:业绩表现优异,盈利能力强。

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159883)跟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半年报规模22.77亿元,是市场上首只且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指数基金,基金经理为储可凡,为投资者提供一键布局A股医疗器械板块优质公司的便捷工具。

风险提示:板块表现不达预期风险;本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预期风险收益水平较高;指数与基金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

当下整个医药行业的景气度正在边际修复;在行业稳步扩容下,寻找快于行业平均增速的细分领域,将成为超额投资收益的核心来源。展望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发展良机,现阶段正是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黄金发展时期。

1、需求催化下,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随着经济发展、国产高性价比产品的持续推出与相关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2011年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1470亿元增长至约7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8%,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受限于支付能力、医生与床位供给、高性价比产品供给、医患诊疗意识差异等因素,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药品和医疗器械人均消费额的比例(药械比)仅为1:0.35,远低于1:0.7的全球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0.98的水平。

受益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增长可期。


1.1

设备端利好政策推动医院采购需求释放

贴息贷款从资金端鼓励院内设备配置、更新

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需求调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在医院端落地实施的政策。具体来看,中央财政贴息2.5%,期限2年,贷款利息≤3.2%,补贴后利息≤0.7%。由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参与,需要于12月31日前签订贷款协议且支付设备购置首批贷款(不低于总货值的20%),原则上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省级医院每家不超过5亿元,县市级医院和民营医院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体量申报,原则上不高于1个亿,超过部分单独备案。使用方向为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医疗设备购置。

由于2020年新冠以来,国内各类医疗机构常规就诊人次、检测量、手术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医院自有资金相对紧张,对医疗设备的采购预算也有一定压力,而此次贴息贷款政策为医院采购医疗设备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将有效缓解医院端资金层面的紧张状况。

医用设备配置目录放松从政策端鼓励院内大型设备采购

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与2018年版目录相比,管理品目由10个调减为6个,其中,甲类由4个调减为2个,乙类由6个调减为4个。

具体调整包括:

新版配置证政策的出台将有力刺激大型医用设备的采购需求。一方面,中高端大型设备的采购需求有望显著增加,由于CT、MR的配置证要求已经全部放开,医院采购中高端产品不再受限,通常情况下医院会优先考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配置中高端产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考虑到此前大型设备配置证资源相对紧张,高等级医院在配置证审批中占据有利地位,县级及以下层级医院获批难度较高,新版配置证政策有望推动中低等级医院采购需求充分释放。

1.2

消费升级催化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持续增长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其中家用医疗器械受益于消费升级更是迎来飞跃式的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6-2020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37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70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1%;其中,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则由101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395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4.1%。随着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长、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预计2025年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以14.1%的复合增速增长至4638亿元人民币。

家用医疗器械区别于医用医疗器械的主要特点包括:

1)使用场景为家庭环境,要求操作简便家用医疗器械是适用于家庭环境下使用的医疗设备,通常操作简单、体积小巧,一般以检测、康复、保健需求为主。

2)审批门槛较低、销售渠道更广。家用医疗器械一般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审批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可通过电商平台、超市、药店、专卖店等有资质的渠道进行销售。

3)研发应变能力要求高、紧密跟踪用户需求。家用医疗器械的产品型号一般较多,外形功能要求各异,对研发和生产的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家用医疗器械的产品迭代速度也更快,厂家需要紧密跟踪市场需求。

根据患者需求的不同,家用医疗器械可大致分为检测、治疗和康复这三类,其中血糖仪、呼吸机、制氧机为近年来的市场关注的热点领域。

以血糖仪为例,根据IDF资料,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5.37亿人,整体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外,持续的血糖监测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手段包括指尖血糖监测、连续血糖监测(CGM)、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等;其中,CGM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长时间、连续、全面的葡萄糖水平数据,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监测盲区,并能发送实时血糖水平警报。中国市场由于CGM技术起步较晚,规模仍然较小,但未来增长前景可期,2030年中国CGM市场有望增长至26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速将高达38.5%。

2021年起,国内厂商的14天免校准功能CGM产品逐步获批上市。国产血糖仪龙头的入局,有望加速CGM的市场教育和患者推广,整体市场规模有望加速扩容。


1.3

短期诊疗量恢复有望成为板块催化剂

2022年下半年,医院住院量虽然月度波动较大,但整体已经超过2019年水平。2022年底,医院住院及门诊量受到扰动较大,有明显回落;2023上半年,扰动因素解除后,二季度的住院、门诊量反弹趋势预计将类似于2021年上半年的反弹态势。总体而言,医院住院量增长趋势快于门诊量增长,随着住院刚需释放,住院量反弹是2023年医疗增长的主要动力。


预计择期手术相关产品复苏弹性较大,可关注心内科和骨科等板块。择期手术是指可根据病情发展和患者个人意愿选择时间进行的手术,在手术前可进行充分的准备,开展手术的急迫性相对较低。由于新冠,不少患者的诊疗需求被迫延期,医院的诊疗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相较于急性手术,择期手术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因此复苏势头预计也更为强劲,其中择期手术涉及的病种包括但不限于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术、特定良性肿瘤切除术等(具体是否可以延期开展手术与可延期时限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病程等因素)。

根据2020-2022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在2020年院端需求大幅受影响阶段,作为择期术式的关节病和心率失常出院人数明显承压,并在2021年时出现回升趋势。类比2022Q4-2023Q1的扰动和2023Q2的需求全面恢复,心内科和骨科作为高值耗材占比较大的治疗领域,因其术式的相对刚性(通常药物等保守治疗方式仅能控制病程,但难以根治,最终仍需要寻求手术治疗)与可择期性,预计相关企业有望在二季度表现出较强的复苏潜力。

院内诊疗量(尤其是手术量)的逐步复苏,将带动相关医疗器械放量,实现同比较快增长,催化板块行情。


2、医疗器械行业正位于黄金发展期

2.1

新技术方兴未艾,催生市场需求

回顾过往医疗行业发展历程,医疗水平的提升往往离不开新技术的诞生,而新技术的出现反之也有望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当下全球范围内众多细分领域的创新医疗技术仍然不断涌现,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企业也将有望凭借新技术脱颖而出。

以心脏电生理治疗为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而导管消融术目前已成为维持患者窦性心律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肺静脉电隔离(PVI)为基础的射频消融技术和临床常用的术式—冷冻消融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仍存在局限性,需要寻找新型能源以替代射频和冷冻。脉冲电场消融(PFA)应用高电压脉冲电场通过不可逆性电穿孔机制消融心肌组织治疗心律失常,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消融技术。与射频、冷冻和激光等消融方式不同,PFA通过非热能机制,短时间内释放高能量脉冲选择性地消融心肌组织,对邻近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较小。PFA可以选择性消融心肌组织,而对临近的结构无明显损伤,治疗房颤高效、安全、操作时间短,是较为理想的消融方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2.2

国产替代为医疗器械未来增长提供红利,国际化前景可期

除了需求的增长,国产替代是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另一个巨大红利。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晚,但在基础科学大步向前、人才梯队日渐成熟、配套产业链集群日臻完善、医工合作日益密切的当下,医疗器械发展势头迅猛,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以医疗器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值耗材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值耗材细分赛道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从需求端来看,创新产品的渗透率整体偏低,医生和患者仍然需要接受长期且持续的普及教育;从供给端来看,多数赛道仍由进口企业主导,国产企业的产品种类、产品性能、临床认可度、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主流高值耗材赛道的国产化率总体较低,多数产品国产化率低于 50%,部分产品国产化率低于20%;展望未来十年,随着基层需求的持续释放、各类术式和产品的迭代创新、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预计中国高值耗材行业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国产替代仍然是行业发展主旋律。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机械、电子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国产医疗设备已逐步突破多项技术壁垒。未来十年,国产替代和产品出海是中国医疗设备发展的两大主旋律。测序仪、质谱仪、手术机器人等大型精尖医疗设备已经开启了国产替代进程。同时,CT机、监护仪、体外诊断设备等较为成熟的产品,正在加速全球化进程,向全球一流水平进发。这是国产自有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不断夯实硬科技实力的过程。追溯我国已经实现国产替代的器械细分领域的成功经验,技术、品牌、性价比、渠道都是国产企业的制胜法宝,政策对于国产产品的支持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与配套产业链的日臻成熟,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将进一步得到海外市场的充分认可,中国医疗器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有望持续提升,出口结构也将逐渐向高价值领域迁移。2022年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累计出口1273.5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下滑2.85%,但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长42.9%。2023年1-8月医疗仪器及器械累计出口827.7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0.84%。


2.3

集采加速国产替代,国产龙头有望实现强者恒强

国产化率稳步提升下,集采有望进一步加速高性价比国产产品市占率的提升。集中采购对企业的质量与成本管控、销售渠道管理、持续创新研发能力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产品竞争力欠缺、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小企业或将逐步退出市场。而竞争能力出众的国产企业则在积极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努力从细分领域龙头向平台型公司迈进,类似于制药企业此前的转型,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产品与新业务板块,寻求集采过后公司长期成长的下一个亮点。产业供给侧将迎来新一轮调整,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根据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2021年,全球医疗器械营收前100的公司占全球整体市场的比例分别为88.9%、89.2%、90.7%,而同期我国医疗器械营收前100的上市公司占中国整体市场的比例仅为20.9%、19.0%、20.0%,市场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耗材集采对板块的估值压制主要源于降价后远期市场天花板的预期降低与短期业绩的不确定性。细分市场空间为量与价的乘积,在总量(通常仅与人口基数和发病率相关)不变的情况下,价的降低势必导致行业天花板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单一品种的远期销售预期,进而以PE倍数或DCF中现金流等形式影响着企业当下的估值水平。目前,这种影响透过市场预期已一定程度反映在相关公司的股价之上。此外,集采后的量价关系与一过性的渠道补差、库存退换等则为公司短期的盈利预测增添了不确定性。相较于一过性因素,集采后的量价关系尤为值得关注。集采落地前,可从量的角度初步研判;集采结果公布后,则可结合中标价与中标量进一步分析、预判。而着眼于企业中长期的发展,未来市占率能否持续提升,是否有明确的第二增长曲线且能够复制此前的成功经验,则是重中之重。


2.4

当前医疗器械板块整体性价比较高

板块估值压制因素有望陆续出清,当前医疗器械板块整体性价比较高。2021年以来,医疗器械板块由于集采降价等政策的出台,以及院内诊疗量受到新冠扰动的双重影响,整体估值承压。其中虽伴有阶段性业绩催化的短期关注度回升,但当前估值仍有性价比。以申万医疗器械指数为例,截至2023年9月底,指数PE_TTM位于历史10年以来的18.25%分位点,估值具备回升空间。

目前,随着集采所涉及的品类与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对常态化集采正在逐步形成一致预期,并在估值层面已有体现;且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内需依旧强劲,从药械比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相关企业的业绩亦有望逐季兑现,催化板块估值修复。



3、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H30217.CSI)投资价值分析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H30217.CSI)发布于2013年7月15日,选取中证全指样本股中的医疗器械行业股票组成,以反映该行业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分析工具。

3.1

指数基本信息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H30217.CSI)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具体选样方法如下:

选样空间

同中证全指指数的样本空间。

选样方法

(1)将样本空间证券按中证行业分类方法分类;

(2)如果行业内证券数量少于或等于50只,则全部证券作为相应全指行业指数的样本;

(3)如果行业内证券数量多于50只,则分别按照证券的日均成交金额、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成交金额排名后10%、以及累积总市值占比达到98%以后的证券,并且保持剔除后证券数量不少于50只;行业内剩余证券作为相应行业指数的样本。

指数计算

指数计算公式为:


3.2

指数长期收益表现优于主流宽基和医药行业整体

从长期表现来看,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表现优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主流宽基。自基日(2004年12月31日)至2023年9月26日,指数总收益为1043.46%,同期主要宽基指数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收益率分别为269.29%、464.67%和499.61%,指数具备长期收益风险优势。

从医药行业指数走势来看,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长期表现优于全指医药、800医药等表征医药行业整体走势的指数。在2004年12月31日至2023年9月26日指数总收益为1043.46%的情况下,同期全指医药、800医药收益率分别为871.10 %和810.66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依然具备收益领先优势。

3.3

指数流动性充裕,可容纳较大规模的资金

指数流动性充裕。截至2023年9月26日,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和2023Q3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44.62亿元、121.53亿元、219.54亿元、123.67亿元、108.85亿元及86.47亿元。

3.4

市值分布:以中小盘股为主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成分股加权平均自由流通市值为298.42亿元。截至2023年9月26日,指数的86只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合计6233.91亿元,成分股加权平均自由流通市值为298.42亿元。

指数市值风格聚焦于中小盘:自由流通市值在25亿以下的股票有29只,权重占比为8.86%;自由流通市值在25-50亿之间的股票有23只,权重占比为14.36%;自由流通市值在50-100亿之间的股票有19只,权重占比为22.47%;自由流通市值在100-200亿之间的股票有13只,权重占比为31.36%;自由流通市值在200亿以上的股票有2只,权重占比为22.95%。


3.5

行业分布:综合反映医疗器械板块整体变化情况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聚焦于医疗板块,共布局7个申万三级行业,覆盖诊断服务、体外诊断、医疗设备等细分方向,综合反映各医疗器械细分方向整体变化情况。指数覆盖的行业中,医疗设备权重最高,达33.54%,合计数量为21只;医疗耗材权重达28.4%,合计数量为32只;体外诊断权重达22.44%,合计数量为26只;剩余行业覆盖医美耗材、诊断服务、其他生物制品、综合包装等,合计权重达15.63%,数量共计7只。


3.6

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具备投资性价比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当前估值位于历史较低水平,配置价值凸显:截至2023年9月26日,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市盈率(TTM)为30.12,位于2014年1月1日以来从低到高21.05%的分位数水平;市净率(LF)为3.48,位于同期从低到高2.07%的分位数水平。


3.7

指数成分股:聚焦板块内优质标的,集中度高

前十大权重股重点布局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板块,均为细分板块优质标的:截至2023年9月26日,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共有86只成分股,前十大权重股合计权重为44.76%,集中度较高;指数前三大权重成分股分别是迈瑞医疗、爱美客和乐普医疗,权重分别为15.26%、7.69%和3.46%。

3.8

指数特征:业绩表现优异,盈利能力强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盈利能力强。2023年Q2数据显示,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ROA为4.37%,领先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的0.73%和1.23%和1.2%;指数销售毛利率为51.73%,领先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的18.31%和14.33%和16.01%。


4、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159883):布局A股医疗器械板块的优质之选

4.1

产品介绍

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159883)跟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半年报规模22.77亿元,是市场上首只且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指数基金,基金经理为储可凡,为投资者提供一键布局A股医疗器械板块优质公司的便捷工具。


4.2

基金经理:拥有丰富的证券从业经验

基金经理储可凡,清华大学应用统计硕士,证券相关从业经验丰富。储可凡女士曾任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助理、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储可凡2023年8月14日起担任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基金经理,目前管理基金4只,在管基金总规模27.23亿元。


风险提示:板块表现不达预期风险;本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预期风险收益水平较高;指数与基金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需求催化叠加国产替代,医疗器[文]械行业迎发展良机》。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章]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来]----------------

分析师:郑兆磊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00800[自]06


分析师:张博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30400[1]04

----------------------[7]----------------

更多量化最新资讯和研究成果,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XYQuantResearch)!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XYQuantResearch

本文链接:http://17quant.com/post/%E9%9C%80%E6%B1%82%E5%82%AC%E5%8C%96%E5%8F%A0%E5%8A%A0%E5%9B%BD%E4%BA%A7%E6%9B%BF%E4%BB%A3%EF%BC%8C%E5%8C%BB%E7%96%97%E5%99%A8%E6%A2%B0%E8%A1%8C%E4%B8%9A%E8%BF%8E%E5%8F%91%E5%B1%95%E8%89%AF%E6%9C%BA.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信达金工于明明团队】基金经理调研第12期(北京站,V20230728)

【信达金工于明明团队】基金经理调研第12期(北京站,V20230728)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信达金工与产品研究...

因子跟踪月报2023年6月——量价因子表现突出,基本面将迎来底部反转

因子跟踪月报2023年6月——量价因子表现突出,基本面将迎来底部反转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

【广发金融工程】价值成长两极分化(20240107)

【广发金融工程】价值成长两极分化(20240107)

摘要Abstract最近5个交易日,科创50指数跌5.02%,创业板指跌5.53%,大盘价值涨0.77%,大盘成长跌4.55%,上证50跌2.12%,国证2000代表的小盘跌1.63%,煤炭、公用事业...

【健康元(600380.SH)】业绩符合预期,吸入制剂显著放量——2022年业绩点评(林小伟/吴佳青)

【健康元(600380.SH)】业绩符合预期,吸入制剂显著放量——2022年业绩点评(林小伟/吴佳青)

点击上方“光大证券研究”可以订阅哦点击注册小程序查看完整报告特别申明: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

高阶量价因子强势不改,连续8月获正收益 | 开源金工

高阶量价因子强势不改,连续8月获正收益 | 开源金工

开源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  魏建榕微信号:brucewei_quant执业证书编号:S0790519120001开源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 高鹏(联系人)微信号:13951784990执业证...

【方正金工】11月建议关注红利基金LOF、食品ETF、消费龙头LOF/ETF、银行ETF、中证100ETF基金等产品

【方正金工】11月建议关注红利基金LOF、食品ETF、消费龙头LOF/ETF、银行ETF、中证100ETF基金等产品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3年11月5日发布的报告《11月建议关注红利基金LOF、食品ETF、消费龙头LOF/ETF、银行ETF、中证100ETF基金等产品》,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分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